近代史新视角:新中国十次周期性经济危机

把中国近现代史从经济的角度重新过了一遍,看到了很多跟历史教科书上不一样的观点,理解了很多政策的历史背景,豁然开朗。

建议历史虚无主义者,不谈当时背景、只顾黑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好好看看。所谓兼听则明,了解历史,也就了解各种决策的个中缘由。或者换句话说,在当时的背景下,如果是你来决策,你如何做得更好。
没有完美的政府也没有完美的政策,历史当前,我们没办法预测只能应对,而应对则肯定没有完美的。

课程视频:新中国十次周期性经济危机

  1. 后发国家成功工业化资本积累只能靠转移或者国家资本主义,靠私人资本无法完成
  2. 通缩和资本双输出,接受产业转移等于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矛盾
  3. 矛盾导致外生性制度风险
  4. 禀赋要素优势形成了路径依赖,反过来制约发展
  5. 人民公社:减少交易成本;苏联撤出援助后,维持军工业产能(农机)要求农业集中化
  6. 大跃进:苏联撤出援助后,发挥地方积极性
  7. 三年自然灾害:农业工业化之后,生产力没有提高,大跃进还分流了部分人口
  8. 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:社会大生产,生产过剩,资本被少部分人积累,大部分人收入上不去
  9. 中苏交恶之后,不得不进行三线建设;这是环境变化导致的,不是有意不发展经济建设
  10. 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质是制度租
  11. 四小龙:西方产业转移到意识形态相近的极权统治
  12. 88-89滞胀,苏东解体;80年代以前以工业生产为指标,后来才使用GDP

用这样辩证的观点我们还能解释臭名昭著的”四万亿“政策。当时的背景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中国时,大批实体工厂倒闭,关门,大批农民工返乡。全社会一片萧条。
后视镜角度看,肯定有更好的解法,但是如果是当时的你,一定能做出更优雅同时又毫无副作用的决策吗?

Buy Me a Coffee